24小时咨询热线

0511-85516777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外地游客再次投诉肴肉质量有识之士为肴业发展献计策

发布时间:2016.01.05     新闻来源:www.jszjyc.com

    日前,杭州一市民致电本报,反映在镇旅游时带回的镇江特产———水晶肴蹄,一点也不“水晶”,全是“化了的碎皮肉”。肴肉是我市“三怪”之首,是镇江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但近几年,这张“名片”屡屡蒙羞。去年本报《读者来信》就刊登了一上海游客买回去的肴肉变了质的报道…… 如何保护镇江肴肉这张“名片”,并整合、发展、壮大我市“肴肉经济”,日前记者采访了源春、宏友等肴肉生产厂家。
  混乱的肴业市场
  据了解,目前我市年产肴肉约800吨,年销售3000万元左右,生产企业约50家,90%以上为私个企业,其中30多家为季节性生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时期,季节性生产企业加上家庭生产作坊高达百家。这些肴肉生产企业,除镇江源春肉制品有限公司这样极少数拥有现代流水线生产工艺的企业外,其他厂家基本上仍停留在家庭作坊(两口大锅)生产方式,因此肴肉品质难以保证。 厂家混乱导致肴肉价格混乱。据业内人士介绍,肴肉正常价格应在每盒20元左右,但市场最低价格仅为11元。这么低的价格,连生产成本都不够,它是以牺牲肴肉质量为代价的。宏友肴庄负责人吴亚平说,肴肉生产的主原料是猪前蹄,大批量市场采购价为每吨14500元,生产成本约为16元,加上利润等市场销售价应在20元左右。而每盒11元的肴肉是用猪皮和碎肉作原料生产的,碎肉的采购价仅为每吨8000元;有的厂家甚至用老母猪肉生产。这样的肴肉流入市场,特别是被外地游客购买,怎能不毁损镇江的形象?
  肴业发展的“瓶颈”
“肴肉不当菜”。应当说,镇江肴肉有着极高的美誉度,这是一笔无形的丰厚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笔无形资产,发展壮大镇江“肴肉经济”?源春肉制品有限公司负责吴元领认为,发展壮大我市肴肉业,“保鲜、保存、政策”是三大“瓶颈”。吴元领说,保鲜是世界性难题。目前生产的肴肉仍按传统口味生产,没有加入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任何添加剂,这对肴肉保鲜带来极大影响。但加入添加剂又将对肴肉口味产生影响。所以,“加与不加”陷入两难。
肴肉保存是又一难题。吴元领告诉记者,在1摄氏度下,肴肉只能保存10天。如此短暂的保存期严重制约着肴肉产能的扩大。保鲜、保存问题严重制约了肴肉的向外扩张,和企业的做大、做强。
政策也影响肴肉业的发展。吴元领说,目前我市肴肉业利润很低,且季节性强,一不小心就要亏本。而肴肉是镇江的地方特色产品,地方政府应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为我市肴肉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像南京就对“雨润”这样的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给予免税政策。若肴肉业得以壮大,必然带动我市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市“肴肉经济”问题,引起有识之士关注。近年来一直对我市肴肉业跟踪调研的市老专家协会沈南英工程师认为,发展壮大“肴肉经济”,使肴肉业成为我市继醋业之后,又一称雄国内、国际市场的地方特色产品,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成立肴肉行业协会。协会主要担负制定肴肉行业规范,与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对肴肉行业实施监管;制定肴肉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打击“假、冒、伪、劣”肴肉,规范肴肉行业秩序等。
  二、由政府牵头,联合科研单位、院校、厂家对肴肉保鲜、保存等高难科技攻关。如此,则可以解决肴肉季节性难题,进而达到称雄国内、国际肴肉市场。而目前肴肉业的市场主要是本地及周边地区。
三、申请镇江肴肉地方保护。目前发现南京、射阳等地也在生产肴肉,有的直接标注“镇江肴肉”。                     
《镇江日报》记者余宽平
 2005-08-07 09:10:32
  游客投诉肴肉质量引起反响市民纷纷致电本报献计献策
  8月7日本报A2版《读者来信》刊登了《外地游客再次投诉肴肉质量,有识之士为肴业发展献计策》一文后,又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来电发表意见,为我市肴业发展出谋划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市民王女士说:肴肉是镇江的一块“牌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我们自己好像并不珍惜,不把它当回事。我在超市就看到有外地的肴肉卖,买回家品尝,虽然与镇江的肴肉不可相提并论,但带给我们的冲击、震撼是巨大的。人家不会不知道镇江是肴肉的“故乡”,之所以还要“班门弄斧”,显然是要给外地游客制造混乱错觉———肴肉并非镇江独有,进而达到取代镇江肴肉的目的。镇江人,特别是肴肉生产厂家还不感到“警觉”吗?
  二、宣传力度不够。老家是齐齐哈尔、已在镇江生活了10年的黄先生说,他每次回家探亲都要带些镇江土特产馈赠亲朋好友,其中必带肴肉。肴肉虽然味美,让亲朋好友不能接受的是,价格太贵,卖到20来元一盒。他们不理解:不就是猪肉做的吗,而且看上去肥肉多于瘦肉。黄先生很遗憾地认为:不是肴肉贵,而是关于肴肉的宣传不到位。麦当劳也就是面粉、土豆、肉鸡等制作的,难道不贵吗?照样食者如云。肴肉可是有着数百年历史文化背景的土特产,不是经典,何以流传至今?但除了镇江人,外地人并不知道肴肉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工艺,凭直觉猪肉不应该这么贵,而对于肴肉的色、香、味、形及文化渊源等一无所知。
  三、推陈出新不够。市民张先生认为,几十年来,肴肉就是四四方方一斤一块老面孔,难道就不能在形式、口味等方面有所创新变化吗?张先生说:这种“老面孔”极大地阻碍了肴肉的发展。“一斤一块”使得肴肉价格居高不下,阻碍了肴肉进入千家万户。因为“块头大”,一般人家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贵客临门才请肴肉入席。我们可以将肴肉“瘦身”,并制作成长形、圆形、菱形等形状。如此,肴肉价格必然要下降,普通人家就能像享用包子一样享用肴肉。不是说“肴肉不当菜”吗?肴肉口味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维扬”风味,就不能根据不同地区推出辣味、甜味等适合不同地区的肴肉风味?如此,则可迅速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占有市场,做强做大镇江肴肉。
  四、技术创新不够。对肴肉和肴肉市场颇有研究的赵先生认为:技术创新不够,“卡”了镇江肴肉快速做强做大的“脖子”。赵先生说,目前镇江年销售肴肉约800吨,要知道肴肉全是用猪前腿制作的,800吨肴肉需要多少猪前腿?而一头猪只有两只前腿。因此造成即使大规模采购猪前腿,其价格也远高于精瘦肉———人家在“卡”你———做肴肉非之不可。赵先生设想,如果通过技术攻关,能够用其他部位替代猪前腿,而口味保持不变的话,肴肉原料采购将不再受人制约,制作成本必将有较大幅度下降。
  五、无肉制品“大鳄”。市民许先生认为,市场之所以“卡”镇江肴肉原料,主要是镇江无肉制品“大鳄”。假如镇江有“双汇”、“雨润”等这样的肉制品大企业,肴肉原料就不会受制于人。生猪大批量购进后,肴肉、火腿肠、鲜冻肉等可各自加工生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要猪前腿的“单打一”状况。因为镇江没有这样的大企业,在追求利润****化的前提下,市场上猪前腿必然“物以稀为贵”———其实并不“稀”。         记者余宽平
本文共分 1